此文章原创:南方周末
转载此文章网站:爱读爱看网、中华人力资源总监网、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在线招生网、北部湾商务网、来者可追博客(且看近日清华之堕落)、新浪太原教育(清华培训班名不副实老总学员怒而诉法)、gacw1111的blog(培训放水就是清华的堕落!)动易网络、盛世唐城曝光台、南方周末新闻、南方报业网、新闻中心、新浪杂志、西安晚报、中国户县市场信息(课程过半名家仍未现身 老总学员怒告清华培训班)
老总学员状告清华培训班忽悠人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黄利发自北京
2008-12-03 21:23:16
■民生维权
一个清华培训班在网上承诺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等经济学界名人前来授课,但开课后,一半名家未现身。百余老总学员感觉上了当,一位民企老总一怒上法庭状告清华。
老总培训班,也因此被撕开了华丽的外包装……
12月1日下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36法庭,清华大学和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班的学员——沈阳博宇有色金属炉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于博对簿公堂。
一个是中国最有名的大学,一个是民企老总,为培训班是否“名副其实”争论不休。“你们在广告宣传中称有郎咸平、林毅夫做主讲专家,结果一个没来。说的是讲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结果讲课老师胡说一气,这对得起清华的牌子吗?”于博在法庭上表达了他的气愤。
100名老总学员的维权行动
这起老总学员状告清华的案件起源于“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28期学员的维权行动。“领头者”就是该班的班长于博。
于博告诉南方周末,今年1月,他看见了“研修班”的招生广告,上面列的主讲专家有胡鞍钢、郎咸平、林毅夫等12名经济学界的名人,学制一年,每两月上一次课,共24天的课程,学费39000元。“我考察了北大和清华两个培训班,觉得清华的更好,这个班说本着提高实战能力的要求,为公司治理把脉,这点很吸引我。”
今年3月中旬,于博开始了第一次上课,学员们都是国企、民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学校本来承诺小班上课,一个班不超过60人,结果新学员不停地来,最后有160余人,不得不到小礼堂上课。
“老师讲得很沉闷,跟实际的不太沾边。”另一位学员这么跟记者描述,他以前也上过类似的培训班,觉得这一期是弄得最差的。于博也表示,他们想听点实际的内容,比如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资本市场的走向、经济政策的预期分析等,“但他们尽在课堂上讲故事讲历史,脱离讲义很远”。
在第二次5月份的课上,学校承诺的名家仍然没有现身,“老师还是在课堂上不着边际。有一次讲公司法,老师说要董事会全体协商一致才能采取行动,这不跟公司治理中的多数原则相违背吗?所以我就发飙了。”于博和其他几个班委找到了培训班负责人张中朝反映情况,又找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时我们才了解到清华并不是自己做,而是将这个培训班外包给张中朝的。”于说。
在学员们的强烈要求下,5月16日下午,学员代表和学院院长助理陈肖庚进行了一次谈话。陈肖庚表示,张中朝跟清华已经合作了5年,办了二十多期培训班后,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请价钱高的老师,质量有所滑坡,也曾警告过张,要“控制培训质量”。
5月17日,一百多名学员签了一份意见书,递交到了学院。意见书提出:授课内容与招生承诺严重不符;课程组织和服务质量差距较大;上课教师不完全是一线有影响力的老师,商业化太浓等。学院做出书面答复表示整改,并宣布将张宗朝辞退。
今年11月20日,28期研修班重新举行了开学典礼。然而令于博失望的是,上了4天的课,学校承诺的主讲名家依然一个没来。
学员、清华对簿公堂
今年10月,于博把此事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清华继续履行合同,按照招生简章中承诺的进行授课;在清华发布招生宣传的网站、报刊及其他媒体公开道歉;赔偿他的经济损失、惩罚性损失和精神损失费10万元。
12月1日下午1时30分,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在空空荡荡的36法庭,原被告双方论辩的火药味颇浓。
于博提交了公证书,证明一些培训网站上有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发布的招生简章,宣传12个专家是培训班的主讲人,“课都上了一半了,结果一个都没来,是明显的违约”。
“我们从未在其他招生网站上发表过这些内容,其他网站这么说不关我们的事。”清华大学的代理人回答说,清华大学官网上的招生简章并没有承诺说要请这些专家。
法官问,这些网站留的地址和汇款银行都是清华的,学员报名会把钱打到清华的户头,清华跟网站是什么关系?
清华大学的代理人表示,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量,就把清华的招生广告登出来,然后他们会招揽很多培训班的学员,找到学院要求入学,要求在学费中提成。她提出,想借清华名头的网站很多,搞得他们也很烦。
于博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这是清华故意掩盖与网站之间的利益分成关系。他还提出,在他起诉不久,这些网站把“主讲专家”名单改为“曾经授课的专家”,这也是清华湮灭证据的做法。“一个学员三万九,一个班就是600万,利润这么高,课讲成这个样子,太对不起清华的牌子了。”于博说。
对于于博的三个诉讼请求,清华大学表示一个也不能接受。该代理人提出,清华已经拿出了整改意见,对28期研修班进行了调整,不存在违约,但可以考虑给于博退费。
法官试图调解此案,但因双方态度坚决,调解未成。
经和清华解除合同的张中朝是中国教育服务中心的总裁。12月2日,他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和清华代理人的说法一致。“我们从没有说过请名人来讲课。招生网站这么做虚假广告防不胜防,我们发现了会立即制止。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搅浑水”,“我们的老师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不好能办28期吗?99。9%的学员都认为这个班非常好。”他认为,有人是打着维权的幌子,“逼得清华没有办法,没有坚持原则,同意退款。”他还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出现学员“维权”,不排除有人故意捣乱。
据他介绍,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从2002年走向市场化,他是第一个开始做总裁班的。现在清华每年有上千个培训班,培训班让清华获利颇丰。“去年27期研修班招了498个学生,光流水就给清华创造了1800多万。”张中朝说。
老总培训班之乱
一些参加28期研修班的学员对培训质量表达了不满。一位陈姓学员说:“课上得实在不敢恭维,很失望。”另一位邹姓学员则表示,“这样的培训班参加过一次就够了,再也不想参加了,很浪费时间”。
还有一些企业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信息不知怎么就被泄露出去,总接到自称是北大、清华老师的电话,要求他们参加各类总裁培训班,饱受骚扰。
但对于博的起诉行为,一些学员觉得他太较真,犯不上。某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王姓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这种类型的培训班大概就这水平,本来就不是完全来学习的,而是来“开阔眼界、交流思想、整合资源的,不能抱太大希望”。
据一位继续教育培训的业内人士介绍,通常高校教大学生容易,但是教企业老总、政府官员这些“人精”不容易,所以继续教育培训大多采取“外包”的模式,“学校自己的老师玩不转,只有到外面找玩得转的人”。一个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有十几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好几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每年会策划一些培训项目招生培训。
一个项目包出去后,项目负责人就会到处找上课的老师,找来老师和学校签约。签约老师的授课价格不一,有的差距达10倍之多。据张中朝介绍,他的培训班请郎咸平讲一次课就需8万元。另有邓姓业内人士称:“像一些名牌大学,挣钱了之后就变得老大自居,而且想争这个利益,不愿意提高签约老师的课酬,觉得靠自己的牌子就够了,你不来自然有价钱低的老师来。结果造成外包的人找不到好老师来讲课,质量当然会滑坡。”
对于培训班用名人上课来吸引学员的做法,这位业内人士的评价是“不自信,不太严谨,是在做一些自己不能把控的事情”,“名人是讲不了课的。真讲课要做大量的调研,名人没有这个时间。他们只是来露脸的,是个点缀,在晚会的时候出席一下就可以了”。
这位业内人士说,不少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做法很不成熟。学校没有看到,真正做培训的老师并不需要太有名,而需要有实力。
来者可追博客和gacw1111的blog作出时评
培训放水就是清华的堕落!
据12月4日《南方周末》报道,近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将该校告上法庭。原因很简单,就是该校一个培训班“在网上承诺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等经济学界名人前来授课,但开课后,一半名家未现身,百余名老总学员感觉上了当,一位民企老总一怒上法庭状告清华”。
读完报道,虽是骨鲠在喉,块垒在胸,但又竟至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可以写下什么。这清华大学可是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全国人民心中最神圣的高等教育殿堂,是中国教育的代表与象征。但就是这样的学府,为了金钱,为了每人“39000元学费”,竟使用了如此“下三烂”的做法,玩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由是,我脑海里闪出了两个字:“堕落”!
这样的说法,清华大学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很多读者也会认为我“思想左倾,小题大做,无限上纲”。其实,这样评价国人眼里“最优秀”的一所大学,我也觉得“很是过分”。但看到清华继续教育中心的种种做法,看到许多参训学员对清华培训教育“老师讲得很沉闷,给实际沾不上边”,“实在不敢恭维,很失望”和“再也不想参加了,很浪费时间”的评价,以及业内人士“不太严谨,是在做一些自己不能把控的事情”的定论,联想到清华创业的艰辛,联想到清华积淀的人文精神,联想到清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象征意义与作用,联想到教育的特殊使命和责任,还是坚持地认为,这样的举动,这样事件的发生,绝对是清华的堕落!绝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堕落!
在中国,稍懂点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清华大学有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有着“行胜于言”的校风;而清华大学的成长发展,正如冯友兰先生在1988年所说的一段话,清华“由游美学务处发展到现在,其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冯先生的评语无疑是中肯的。从利用庚子赔款建校,从宁愿饿死不吃美国人面粉的朱自清教授,从西南联大时的筚路蓝缕,共渡时艰,历经近百年,清华积淀了多么令人肃然的精神遗产和崇高风范,清华也由此赢得了国人的尊崇与追捧,赢得了莘莘学子的向往。这样的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但时至今日,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背景下,在教育投入大幅增长的前提里,在国家倾力将学校打造成世界一流高校的情境中,清华人却给国人交上了这么一份答卷:“外包”培训中心,对培训教育管理无力无方,虚假广告招揽学员,认真圈钱,培训应付,致使学校声誉受损,致使大学精神丧失,致使中国高等教育蒙辱。
我再次这样说,绝不说危言耸听。试看世人对目前大学的批判,试看大学的种种做法,试看清华在法庭上的窘境,我们还能为这样的高校、这样的行为辩护什么。
当然,我也相信清华的高层绝不是这样“一心向钱,坑蒙拐骗”的思想,我也相信清华大学拥有绝对的实力,有宏大的报复,会坚定朝着“世界一流高校”目标奋进。但古人早就说了,“夫祸常积于忽微”,清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的种种“微”,清华教育管理中的种种“微”,正可以窥出清华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对金钱的“膜拜”,对自身荣誉会的“践踏”,对真正大学精神的“忘却”,而这样的“膜拜、践踏和忘却”,正是学校堕落的开始!
愚以为,一旦清华加入堕落者行列,就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堕落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