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原创:竞网
转载此文章的网站:信海关的博客、我烧网、ido社区、网罗天下、sxi_more的博客
清华“培训门”背后的赚和赔
信海光 竞报评论员
高校举办“总裁班”,收费高昂,但总裁们却趋之若鹜,难道他们不知道招生简章上可能存在猫腻?是什么使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训门”?在我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对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华”几个字就足以成为质量的保证,也正因为这块牌子,高校们才能在与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轻易地分得利润的最大部分。
昨天,央视对“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被诉案进行了报道。在此案中,辽宁一企业老总于博称,自己就读的“总裁班”不仅承诺授课的名师未曾谋面,而且长期存在师资素质低下、教学班型和课程整体设计随意改变等问题,与招生宣传严重不符,要求清华大学进行赔偿。
报道甚至还挖出一位与著名大学合作搞培训的“深喉”,揭出名校培训领域的诸多“黑幕”。媒体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对外培训业务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在各高校周边,存在相当一批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专门推广大学课程,与北大、清华合作的公司估计能达到100家以上。如此鱼龙混杂,再加上商业利益被放在第一位且分食者众多,最终就出现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欺诈现象。对此,媒体称之为“培训门”。央视报道认为,当教育变成生意,教育也就变味了。这话有道理,但却并未触及问题实质。
如果说基础教育乃至笼统的大学教育领域尚不能完全市场化的话,在继续教育领域通过市场化的操作使社会能够分享到著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即便教育变成生意也很正常。但问题是,做生意也有高下之分,为什么高校培训就偏偏渐入歧途呢?我以为,这与部分高校的短视有关。
高校举办“总裁班”,收费高昂,但总裁们却趋之若鹜,难道他们不知道其中可能存在猫腻?是什么使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训门”?在我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对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华”几个字就足以成为质量的保证,也正因为这块牌子,高校们才能在与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轻易地分得利润的最大部分。既然仅仅投入品牌就能赚得巨额利润,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高校们自然选择把“分店”尽量多开。
但“培训门”中的高校们就没有成本和损失?当然不是,相反,就其根本利益讲,其作为可谓得不偿失。因为一个高校的声誉与品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数人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而类似“培训门”对其品牌的滥用和践踏就是大大的得不偿失。
应该说,那些著名高校的管理者都是全国顶尖的精英,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种赔本的买卖?这暴露的是高校品牌管理的严重缺位。高校品牌再金贵也是国家的、学校的,且是隐形的,但商业利用却可使之迅速变现,实际获益很可能只是高校的某一个部门,甚至某一群人。高校的品牌就像一座金库,如果没有监管,那些有机可乘的人当然是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
网站编辑
评论(1) | 阅读(7644) | 发表于
18:43
返回
清华“培训门”背后的赚和赔
高校举办“总裁班”,收费高昂,但总裁们却趋之若鹜,难道他们不知道招生简章上可能存在猫腻?是什么使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训门”?在我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对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华”几个字就足以成为质量的保证,也正因为这块牌子,高校们才能在与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轻易地分得利润的最大部分。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2/1
Number of Views: 7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