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12785119位访客
登录  
  详细内容  

此文章原创:北京商报

转载此文章的网站:中国教育网msn中文网网易论坛一针见血--揭清华北大办班"忽悠")搜狐教育ido社区华网在线08财富网

 

 

清华被诉案又添新证据北大合作方厚厚材料揭黑幕 

名校培训门愈演愈烈
   
   

 

商报记者黄良进/王晓莹/

  121日,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下简称总裁班)被诉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庭,引起各方关注。辽宁一企业老总于博称,自己就读的总裁班不仅承诺授课的名师未曾谋面,而且长期存在师资素质低下、教学班型和课程整体设计随意改变等问题,与招生宣传严重不符。
  在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本报记者对此事件进行了连续深入的采访,在对于博及其代理律师、清华相关负责人的层层细致采访中,这一事件背后的细节和原委渐渐清晰起来。而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北大一名特聘教授站出来,揭出北大培训中心的诸多黑幕,并表示将声援于博,明年起诉北大。在这名张姓教授提供的厚厚的材料中,在北大培训中心等部门闪烁其词的回复中,记者深深感到,著名高校培训领域里的真的还挺深!
  清华
  1217日,于博再次来到北京。此次到京,于博一方面期望能够得到法院的宣判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来参加清华大学“2008金融中心年会的。而对这个近500名学员参加的年会,记者采访了解到,学员们对其质量也存质疑。另外,学员意外得知,这次年会被算做28总裁班整改后的第二次授课。
  500学员大拨轰听课
  清华大学“2008金融中心年会当天,记者在位于创新大厦A座的二层多功能厅看到,未到开始时间,整个大厅内人员已经非常饱和。此次年会有来自总裁班各期约有四五百名学员参加。
  在学员拿到的资料中,记者看到,此次年会邀请了包括总裁班1期到第29期的全部学员参加,也邀请了上海班第1期、第2赣州班产业投资班等班级的学员参加。这次年会给于博等人的感觉就是大拨轰,乱糟糟的,很多晚来的学员连听课的座位都找不到。
  学员们很快发现,此次到清华来授课的教师,对学员的情况并不了解。甚至还有教师恍然大悟,原来你们不是金融领域的,是来自实体界的
  金融危机背景听了好几遍
  让学员们感觉不舒服的是,教师不仅仅是对学员情况不了解,而且对其他教师讲的主题及内容也不熟悉,授课中不断会讲到一些重复的内容。几个老师先介绍金融危机的背景情况,之后所剩的有效讲课时间就很少了。一位朱姓学员苦笑着对记者这样描述,仅金融危机背景我们就听了好几遍
  记者随后在学员的笔记资料中看到,讲课的老师大多给学员留下了各种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甚至还有住宅电话。到清华大学授课,也是老师们推销自己的机会。于博这样认为。
  是否算做一次正式的授课?
  于博们本次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预先被通知是参加“2008金融中心年会,到北京后拿到的资料也是如此介绍的。但是,在和老师的沟通中,于博意外得知,年会也被算做是第28总裁班整改之后的第二次授课。
  据悉,这次主要课程由8名教师主讲,内容包括规模化扩张与风险管理金融形势下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新一轮周期中的资本运作等。于博仔细对照课程表,但是根本找不到能和这次年会对应上的课程名称。随后向老师请教,老师告知这一次算是《宏观经济》这门课程。如果我对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临时有事情来不了的话,这一次就算是稀里糊涂地旷课了。于博觉得学院方面不提前将这样的安排告知学员,说明管理上还是存在问题。
  记者追踪
  起诉方院方没有改进的诚意
  据于博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海淀法院的判决结果。此次到京参加总裁班的学习,希望能够看到清华大学在改进方面的实际效果。他表示,虽然起诉了清华,但是他并没有失去对清华品牌的信心,所以学院声明中说我起诉了学校,还不退学,也就是这个原因
  于博曾表示,如果学院领导能够正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总裁班的教学和管理有实质性的改进措施和办法,他可以考虑向法院申请撤诉。但是,当他再一次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沟通情况时,巧遇院长胡东成,经过一番隔门对话后,才在双方律师陪同下见面,结果完全令我失望。于博说,学院方面没有表现出改进的诚意
  继续教育学院从激动到沉默
  记者两度电话联系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金融中心的秦宝波老师。在第一次的电话沟通中,秦老师对记者的来电甚为敏感,一度情绪激动,连声质问记者从何处得到他的电话。得知记者曾到过创新大厦的授课现场,他以记者听了课为由,要求记者到学院缴纳听课费,标准就是3.98万元。
  第二天,记者再度连线秦老师,他的态度已经缓和许多。针对记者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法院对于博起诉清华大学的案子很快就会有判决结果,一旦有了结果,他们将按照法院的判决结果执行。目前学院仅授权院长助理陈肖庚负责对媒体发布有关信息。之后便不再回答记者提出的其他问题。
  记者随后拨通院长助理陈肖庚的电话,对于记者要求采访的请求,陈肖庚告诉记者,目前临近年底,学院事务繁忙,不方便接待记者采访。
  代理律师向法院提出取证申请
  于博的代理律师邬律师介绍,由于尚未接到法院的判决结果,于博已经决定向法院提出调查取证申请。其中包括要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提交与原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项目中心主任张中朝的合作协议书、项目宣传的广告审批单,用于确认当初引发争议的项目招生广告的内容中,是否有林毅夫、郎咸平、胡鞍钢等专家为授课教师的内容。
  我们需要学院方面提供直接的证据,这必须向法院申请以举证倒置的方式来获得对方的证明资料。邬律师介绍。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海淀法院已经受理了于博的申请。
  院内项目负责人已经开始规范管理
  本月24日,记者采访了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下属某中心的培训项目负责人梅女士(化名)。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确实有一些项目做大之后在质量方面已经无法保证。她认为,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在职高端培训项目非常多,虽然大多数运营情况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招生代理的急功近利、超出允许的范围内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的现象确实存在,只要把学生招上来,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了
  针对这些情况,梅女士也可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两年也在着手对一些项目进行规范管理,现在对外合作协议书中对很多事项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她说,而且也在清理招生代理商,不规范的代理机构都清理出去了
  当问及于博案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影响时,梅女士还是比较乐观,她说:这件事情过去之后还是会趋于正常的。
  各方反应
  其他学员:期望此事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总裁班其他班级的学员田女士(化名)。她介绍,她当初报名学习时,曾经见过写有那些专家名字的招生资料,她觉得那些老师来讲课的可能性不大,只是招生的噱头而已。从她听的那些课程来看,虽然有些课程感觉还是不错,但是教学质量滑坡、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的。她的一些同学也有不满情绪,但大家工作很忙,没有就此问题与学校深究。
  如果学校期望以此为契机改善教学和管理,可以到各期班上找一些学员代表来座谈,办得好的办得不好的都可以来说一说,那是最好的。田女士认为这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我们从心里支持于博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期望这件事情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招生代理商:与院校合作前景堪忧
  日前,记者在与北京某招生网站的负责人徐先生的沟通中,谈到了清华大学的这个案子。徐先生介绍,目前在各高校周边,存在相当一批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专门推广大学的课程,保守一点算,与北大、清华合作的公司估计能达到100家以上,而且这些公司中做得比较早的都赚到了钱。据徐先生介绍,这些公司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联盟,每个月会举行1次聚会,大家会谈到与高校合作的感受。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招生提成的比例也越来越低,和大学的结款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和大学的合作项目越来越难做。徐先生这样感慨。
  徐先生也一直比较关注于博与清华大学诉讼案的进程,他对未来与高校合作的前景表示担忧,事情已经闹到这个程度,真的是要好好考虑一下公司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北大
  1219日,受于博起诉案影响牵连其中的北京大学培训中心成了关注焦点,其开办的北京大学变革管理与领导潜能开发高级研修班在北大廖凯原楼开课,与此同时,与北大培训中心合作举办该项目的张家麟,向本报记者披露了与北大合作的恩恩怨怨
  昔日讲师、合作者成了今日的对立者
  据张家麟介绍,他5年前举家从台湾搬到内地,攻读并获得了国内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多家大学的在职教育培训机构中担任特聘教授,自去年6月开始,在北大培训中心的高端培训班中授课。去年8月,培训中心主任张玫玫找到他,希望与他合作办班,并在去年11月与他担任股东的北京华人东瑞健康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东瑞公司)签约,双方共同合作举办变革管理与领导潜能开发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变革管理班),在此项目基础上成立了项目组。
  在张家麟向记者出示的合作协议中可以看到,北大培训中心负责审核学员资格审定教学方案审查师资人选考核并发结业证书。东瑞公司需要向北大培训中心缴纳1.5万元项目保证金,并保证研修班开班人数不低于45人。双方确定的分成比例为:北大培训中心占60%、东瑞公司占40%。双方据此开展合作,东瑞公司在北大资源东楼租用办公室,以合作项目组的名义开始招生。
  由于项目最终招生人数只有27人,未能完成培训中心要求的45人的开班规模,北大培训中心最初不同意开班,但在项目组的要求下,最终于今年418日开班。516日,变革管理班第二次授课,由于师资安排的问题,项目组与北大培训中心发生严重分歧。626日,东瑞公司被迫同意北大培训中心关于调整合作费用比例的要求,双方将分成比例最终确定为北大培训中心72%、东瑞公司28%。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双方在授课教师安排、教室租用、教学设备使用、合作费用支付以及退还保证金的问题上争执不断,最终导致合作关系恶化。
  1212日,本报记者接到了于博转发的一封邮件,在该邮件中,张家麟对于博状告清华的行为表示了支持,并称准备起诉北大。记者联络上张家麟,并进行了电话采访,1216日,本报在对私企老总诉清华追踪报道中,以北大一特聘教授表示将起诉北大为题进行了报道。
  1218日,北大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廖来红致函本报,认为本报报道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希望贵报能撤销在网络版上的报道
  1222日,本报记者电话联系了廖来红,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廖来红认为,报道中有三点内容不符合事实,一是对张姓教授的特聘教授身份表示质疑;二是北大培训中心不是只有两名正式员工;三是不存在分期支付教师课酬以逃税的现象。
  为慎重起见,本报记者向廖来红发出电子邮件,对相关内容进行书面沟通。当天,廖来红回复邮件,对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书面答复。其中关于张家麟的身份问题,要求记者直接联系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的孟姓老师,并提供了该老师的办公电话。记者随后数次拨打该电话,均无人接听。
  有关北大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问题,答复为关于北大培训中心的员工管理问题,我中心的员工管理均在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针对是否存在逃税问题,答复为关于老师的课酬,我中心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由学校统一纳税,不存在避税、逃税现象
  记者追踪
  张家麟到底是不是北大特聘教授
  记者接到北大培训中心的答复后,以最快时间赶往北大资源东楼,与张家麟见面核实有关情况。张家麟向记者提供了200512月由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的聘书复印件,从证书签发日期来看,两年聘期已过。虽然我没有再去续签聘书,但是你不能说我从来就不是特聘教授吧?况且到今年我还在给北京大学的各种培训班上课。
  记者登录了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的网站,在该中心举办的医院管理EMBA课程研修班的师资概况中,发现张家麟名列其中,其职务栏标明为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副教授。在该中心举办的医疗卫生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烟台班的课程表中,张家麟将在20096月主讲《医疗卫生风险管理、打造团队执行力》课程,其职务则被标注为北大医学部EMBA专任教授,清华大学项目管理PMP培训中心专任教授
  北大培训中心有几名正式员工
  关于北大培训中心正式员工数量的问题,廖来红认为,各方对正式员工的理解不尽相同,只要是签了约就应视做正式员工。面对记者进一步核实正式员工数量的要求,廖来红表示需要通过北大党委宣传部来安排采访事宜。
  记者联络了北大党委宣传部,该部门一位张老师表示对此事不是很清楚,有关北京大学培训中心的事情,需要联络继续教育部了解情况。
  是否存在分期付课酬以逃税的情况?
  面对究竟是否存在分期支付教师课酬以逃税的疑问,张家麟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在北大邮政所开户的存折账户复印件。该账户显示户名为张家麟本人,去年611日开户,自当年72日至今年517日截止,以工资名义共存入26笔款项,每笔数量从1000元到7000元不等,总金额达到10.1万元。在随附的清单中,详细标明了张家麟在“07人保班“08顺义班“08中国银行班等十余个培训班讲课的时间,以及北大培训中心支付课酬的标准和每次结算的时间和金额。
  张家麟认为,我在北大培训中心授课,讲好的课酬是税后每天6000元到8000元。我本人不是北大培训中心的员工,没有签署劳动合同,哪里来的工资?以工资的名义支付课酬,究竟是何原因
  同时,张家麟也表示,他曾经多次要求北大提供完税证明,但是一直没有得到。
                                                                                                                                                                                      

评论(0)  |  阅读(11292)  |  发表于 18:41



返回
名校 “培训门”愈演愈烈

12月1日,“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下简称“总裁班”)被诉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庭,引起各方关注。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9
Number of Views: 11578
    
Date » 01 七月, 2025    Copyright 2007 by My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