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12784693位访客
登录  
  详细内容  
此文章原创:时代商报
中国教育第一案——沈阳老板状告清华大学
 

 

      由于证据不足,以及针对该项诉讼的法律条款目前尚属空白,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培训门”事件最终以原告于博的败诉而暂时画上了句号。但是,伴随着近日教育专家熊丙奇一篇《清华大学“总裁班”出路何在》的博文在搜狐首页刊发,“培训门”事件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种种迹象表明,于博以及被告清华大学都在此刻陷入了煎熬之中,于博的痛苦可能更多来自他人的非议与不解,而对即将在两年后迎来百年校庆、可谓桃李满天下的清华大学来说,则承受着往日从未有过的“舆论炸弹”的轮番炮轰。究其根本,造成这一切的并非是那起看似普通的民事诉讼案,更多的则是纠纷背后的关于MBA培训市场的是是非非。
名校诱惑
      于博,此前人们并不熟悉的一个名字,却在一夜之间因为状告清华大学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继而成为了国内众多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不久,于博一纸诉状把清华大学告上法庭,作为博宇有色金属炉料连锁贸易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于博诉讼的理由是清华大学总裁班的招生宣传内容与实际培训内容不符。同年1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于今年1月下旬驳回了于博的诉讼。
       昨天,记者来到了位于沈阳市铁西新区重工街附近的博宇有色金属炉料连锁贸易集团,如约见到了于博。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再次谈到了清华大学,谈到了这场官司。
      在2008年1月初,互联网上一则清华大学的招生讯息吸引了于博的目光。原来,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办了“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招生对象为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身处决策层的高层领导与政府官员。“而在主讲教师一项中,学校也承诺由林毅夫、胡鞍钢等国内顶尖经济学家亲身授课,虽然我只有高中学历,但这并不能妨碍我想要继续学习的愿望。”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名校名师的吸引下,2008年1月14日于博来到了北京,在缴纳3.7万元的学费后,成为了清华大学第28期“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的一名学员,而且还成为了班长。
意外遭遇
    “但是从进入课堂起,我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原先承诺的小班变成了100来人的大班,而且授课教师也非此前宣传承诺的专家学者,甚至连授课案例也是毫无章法随意改动。”于博说,虽然现在的MBA班、总裁班、老板班、研修班多如牛毛,但是他还是对那里充满了期待,“以前学习不好,没有机会到清华就学,现在有条件了而且也想学,为什么不选清华呢?”对于于博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已经超越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代表着一代人的梦。“但是,接下来清华大学总裁班的情况,却让我大跌眼镜。”
      于博告诉记者,在“总裁班”不到1个月的学习期内,他总共接触到11名老师,“虽然他们教授的科目并不相同,但是我认为至少应该具备一定水平,或者说是清华办的班,老师也应该是清华的老师吧。但是,让我失望的是,其中只有1人是清华大学在职教师,其余全部由学校‘外聘’。”于博说,在一堂关于金融经济的课程上,老师在简单进行过自我介绍后便开始玩起了“太极”。首先,该老师在课堂上谈论起了当今深陷“熊市”的股票,并对股票进行了一番详解,继而又开始介绍国内外炒股名家,而即将谈到股市现状以及面对“熊市”该如何正确判断时,便到了下课时间……“老师这样的做法自然遭到了同学们强烈抵触,身为班长,我在课后亲自找到校方以及教师交涉。”
     “之前所承诺的林毅夫等名师我们也从未谋面,更别提在那里能够学到任何与自己有关的行业内容了。”说到这里,于博情绪显然已经很激动。
状告反击
       同时,于博也对校方的“评议制度”产生了质疑。他说,教师授课前,都会向学员们发放一张类似于问卷调查的“评议表”,满分为5分,由在座学员对该教师进行评议。最终,该表要交由校方,以便对教师是否履行职责,以及最终是否继续聘用该教师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根据我的观察,超过2/3的学员在下课后都会立即离开,几乎无人填写表格,而且表格也是由老师亲自回收,这很难避嫌,可信度也不高。”
       而最终让于博决定起诉清华大学的焦点是,于博认为自己成了商品,被学校买来买去。他告诉记者,当学员代表与清华大学进行交涉时,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陈某、金融培训中心主任秦某表示,他们这个“总裁班”项目外包给了张某,而造成学员们不满意纷纷要求退学、退款也是因为张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聘请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造成的。于博说,当时陈某还当着学员们的面道歉,并宣读了一份书面答复,并承诺一定会聘请学界有影响力的教师为学员们授课。但是,今后的学习过程却远没有此番承诺说得好。“最终,学员们还是坚持退学、退款,而我因为与校方几次协商未果,最终将清华大学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退还学费的同时另外补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去年12月1日,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于今年1月下旬将判决书以邮寄的方式送抵于博手中。结果出乎于博的意料,法院以于博提供的招生宣传网页资料并非来源于清华大学及其继续教育学院正式网站下载;清华大学否认与该网站有合作关系;于博并没有与清华大学签订书面的教育培训合同,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不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均存在差异,对于研修班教学质量到底怎样才算合格,缺乏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在此项诉讼中尚属无法可依的阶段,所以驳回了于博的诉讼。
    ▲于博一审败诉后已决定继续上诉。
记者 刘配成 摄
争议煎熬
       就在于博为是否继续上诉而举棋不定时,网络中一个个关于炒作、无知,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开始接踵而至。而另一当事主角清华大学也在经受着舆论的“狂轰滥炸”,而且最重要的还在于清华大学MBA培训制度甚至引发了人们对于清华大学的信任危机。
      目前,网络上有关于博状告清华大学一事,主要分为“挺于派”和“倒于派”,两者之间力量对比比较明显,更多的人选择站在于博一方。尤其是连日来,不断有国内顶尖教育学家发表博文声援于博,熊丙奇就是其中的一个,2月15日,他在自己的博客撰文并在搜狐网站的首页刊发,这使得这件被部分人称为“中国教育第一案”的民事诉讼案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但是,“倒于派”的声音也不可忽视,其中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于博的“差生”身份,最终导致他没有办法理解教师教授的课程,才歪曲了清华。对此,于博显得不以为然。
       于博告诉记者,因为种种原因,在学生生涯时他确实没有走进象牙塔内,但幸运的是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好,可以说,于博是“不差钱”的人。“一审时我要求对方赔偿10万元损失,其实单是律师费我就已经花费了好几万元,难道我打这个官司是为了钱吗?”于博说,因为有官司在身,他每天还要搭上不少时间,“如果我不告他们呢,用那些花在官司上的时间与精力我能挣到的钱绝不止10万元。”
       而且,只有高中学历的于博丝毫不认为文凭影响了他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之后于博也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沈阳的大学我几乎旁听遍了,而且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有的大学还聘请我成为了客座教授。”所以,他不认为是自身学历低而造成了与清华大学之间的纠纷。
尚未结束
       而清华大学一方,从官司被媒体曝光之日起,就不断遭受着人们的非议,不少网友对清华大学产生了信誉质疑。记者看到,大部分在论坛中跟帖的对清华大学表示非议的网友中,很多都是表示有过参与“总裁班”或是“老板班”以及MBA班的企业家们。尤其是在众多教育专家纷纷声援于博之后,事件也进一步升级。据记者粗略统计,包括张家麟等一批业内人士在内,均对清华大学进行了炮轰。尤其是熊丙奇,还专门在博客中“为清华找出路”。
       2月15,记者就此事曾试图电话联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但是对方电话响后便很快挂断。记者随后以短信形式向对方表明身份以及采访意图时,也迟迟未能得到对方回复。此后两天,记者一直试图联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但相关负责人依旧没有接听记者的电话。2月17,记者拨通了清华大学校办的电话,一名女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但是其表示对于于博诉讼清华大学一事并不知情,“如果想要采访的话,必须得等到19日之后学校开学,找校新闻办才行。”之后,记者再次拨打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的办公室电话,一名男工作人员虽然接听了电话,但当记者表明身份和采访意图之后,他只说学院现在都没上班,随后便急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2月16,于博致电本报记者称其做出了一个决定:继续上诉。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提出被告方清华大学不需赔偿,也不需道歉,更不用表明其行为的对与错,只是要拿出具体的整改方案,以使得今后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于博说,此前他也曾参加过类似于清华大学的这种“总裁班”,感觉到部分学员只是为了“镀金”和结交朋友而来到了研修班学习,“真正想学知识‘充电’的学员很少,而且学校也都是无一例外地使用各种手段追求剩余价值,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他说,社会办学不可能做到与利润“绝缘”,但是要合理运用手段,“为什么不让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继而正当合理地赚钱呢?”他说,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并非想要借此“牟利”,而是要提醒清华:“谁都不是冤大头,总不会有人在一个问题上上两次当吧,而且这种做法也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新闻延伸
谁制造了“培训门”

      MBA,就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由国外创立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史。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各企业决策层确实出现了“缺氧”,所以导致MBA于1991年被引入国内后便随即遍地开花。沈阳也不例外,目前共有MBA学校10余所,其中有本土化经营的,也有与国外学校走上联合办学之路的,总体从业人员达到了千人左右。那么,这些学校目前的状况又如何?他们在业内人士的眼中又到底是否合格呢?昨天,记者见到了澳大利亚ECU大学MBA中国校友会名誉会长冯春栋,这是一位与MBA有着8年“亲密接触”的业内人士。
市场需求催化“变种MBA”
    “其实类似于这种‘总裁班’也好,‘老板班’也罢,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课程难度上设置偏低,而且不发放学位证。”冯春栋告诉记者,MBA在国外是有着比较完善规定的教育体系,虽然MBA被引进国内已有近20年时间了,但是从国内各大院校的排名上来看依然很难入流,而最重要的还在于师资力量的匮乏。“要想教出好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而国内此前从没有开设过这类课程,根据我的了解,很多学校只是简单地把经济类领域的教师挪到了MBA上,但是从实质内容上来讲,这些老师并不具备MBA教授能力。而且可以说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家学历并不高,如果聘请国外教师,语言又成为了障碍。”许多企业家急于“充电”,迫不及待地需要MBA,然而,各大院校自身MBA建设尚未能成型,这最终导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中国各大院校们想方设法进行“变种”,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总裁班”。
        冯春栋说,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利用双语教学的MBA学校才是真正的MBA学校,而他们的学费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以长江商学院为例,他们的MBA课程大概需要18个月,学费要40万元左右,毕业颁发正规的学位。”而很多MBA学校要么短期授课、要么直接颁发文凭,学费相对低很多。
镀金心态”导致质量缩水
       那么,除此之外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多“总裁班”出现?一位多年从事MBA教育的负责人周先生告诉记者,无外乎企业家“镀金”与结交朋友的心态促成了这个市场的畸形发展。“如今很多企业家学历低,但是在商战上取得了成功的他们又有一种迫切的‘求誉’心理,你不是说我学历低、没文化吗,那么我就给你拿出个学历看看,而正因为MBA的深入人心,人们总是要对MBA投去羡慕的目光,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要选择MBA。”而且,如今的商场无异于一场人脉的“战争”,“MBA学费动辄过万,这绝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学得起的,所以大部分都是企业老总。既然来学MBA的都是企业老总,就有可能对今后的生意起到帮助,即便这些老总今后没有帮上自己的忙,但是最起码说到某某是我的朋友,也是往脸上贴金的事。这也让老总们趋之若鹜。”
高成本下的暴利之道
       那么,现如今国内乃至沈城的MBA学校的经营状况又如何?冯春栋告诉记者,学校的主要收入自然是学员们缴纳的学费,而支出也无外乎教室的租赁以及教师的工资,其中又以教师工资一项支出最高。他说,目前普通授课教师的日课时费也要达到万元左右,而对于那些经济圈内的资深教师,费用也是水涨船高,至于于丹等上过电视、具有一定人气的老师每堂课的价码甚至要在10万元以上。所以,学校为追逐利润就要尽可能多招学员,而且尽量聘用那些没有太大名气的老师,以降低成本。冯春栋说,其实MBA学校洗牌很快,“要是挺不住,可能就办一两期班就走人了。”他举例说,以一个每人缴纳4万元学费的50人班计算,学习周期为60天,设计20个学习科目,教室、器材、书本等费用忽略不计,其中教师为高、中、低三档。虽然总学费收入可以达到200万元,但是高档教师6人工资80万、中档教师6人50万,低档教师8人30万,总共加在一起也要达到160万。虽然看到有40万元的盈余,但是何时能凑够50人开班,而且何时开班,以及日常工作人员的费用,可以说大部分的MBA班都是在薄利经营。”“所以,很多学校自然要在教师一项中做文章,这也就导致了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继而导致MBA教育名不副实。”
本组稿件由记者 田勇采写
冯春栋会长讲述MBA教育现状。
记者 邵睿 摄
[编后]
就怕这“认真”二字
       一场“培训门”事件,其实让事件的两个主角都受伤不浅。一方,身为一个大公司的老总,不仅要搭时间花精力费心思地去干这“不务正业的事”,还要被人质疑炒作,甚至被骂“有病”;而另一方,作为国内响当当的名校,卷进这样一场纠纷,难免声誉受损。中国人,或者说是中国的读书人,多是有“清华情结”的,因此,像于博一样,带着憧憬和期待靠向清华的,绝不在少数。然而,遗憾的是,清华,这个响当当的国内名校,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一情结,面对其继续教育学院给出的“‘总裁班’项目外包给了张某”,让人不禁要问:张某,是何许人也,他是否具有保清华名节的本事和良知?清华,你把总裁班外包,是否对它的清华标签负责?是否还对清华这一标签负责?
       于博,可以说是个认真的人。他认真地想学习,认真地想学到东西,当发现自己信徒般的虔诚遭到愚弄,他想到了交涉,想到了维权。我们是要为这个认真叫好!可是,我还想说的是,于博,你的认真还是来得稍晚一些。如果,你在报名前,先对此类培训班的现状认真地做一下了解,或许你就不会走入这个让你失望的培训班,或是你走入也不会抱着那么大的期望;如果,你在报名前,认真地索要进而签署一个正规的教育培训合同,或许今天的官司会有稍好的情形。
       认真,是一个很好的武器。在这个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在这个包括法制在内的各项制度体系都在完善的社会中,一个企业,一个机关团体乃至政府部门,都需要用“认真”去树立自我、发展和维护自我。个人也要用“认真”去保护自我,发展自我。伟人说过,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一种自律,一种进取。 朱丽荣

评论(1)  |  阅读(15113)  |  发表于 15:34



返回
中国教育第一案——沈阳老板状告清华大学

由于证据不足,以及针对该项诉讼的法律条款目前尚属空白,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培训门”事件最终以原告于博的败诉而暂时画上了句号。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5109
    
Date » 01 七月, 2025    Copyright 2007 by My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