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的原创:南方都市报
对错虽模糊 好坏难自欺
由于教育行业游走于公益与商品之间的特殊性质,使得教育消费里面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显然,有些东西根本不能以法律的标尺说出是非,有些东西是学校和企业的无奈,有些是消费者自己的盲目造成的苦果。教育行业里面的诚信话题,有时候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看待,而是需要我们去厘清其中的是是非非。

诚信红黑白榜
1
师资
案例一 英语并非外教母语
在每年的招生季节,各个学校都会以外教教英文作为学校宣传的买点,比如课程里面会承诺保证全外教教学或者多大程度上的外教教学。越秀区东兴小区的一位大一学生的家长表示,她的女儿去了郑州一所号称以外教为特色的国际学院,发现里面的很多外教实际上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他们所说的英语虽然很通顺,但是发音却和标准的美国音或者英国音差距很大。英语并非是他们所在国家的第一母语。另外,记者还发现,很多培训机构里面,所谓的外教不过是一些在中国留学的学生,在英语培训方面并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跟学生的交流很少,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点评:目前打着“外教”牌子或私下向学员许诺“全外教授课”的培训班比比皆是,所谓的“外教”可能是留学生、也可能是“洋东郭”,他们说的英语,行内称其“江湖英语”。轻则学生口音变味,重则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试想,一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中国山区农民,又没有任何教汉语的经历,能不能在美国教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呢?
案例二 MBA教师多为半路出家 在MBA报考回暖的背景下,新增的MBA项目也许不愁生源,但“白手兴家”是否也就意味着缺乏MBA师资和教学所需的案例,从而难以保证MBA教育质量?MBA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除了较高的学术造诣外,还要有参与实践的能力、沟通能力、兼容各学科的胸怀和在学生面前的信心。但很多本土老师却做不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EMBA“老板生”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张总”、“李总”,或者对于“老板生”的迟到早退等不正当要求过于迁就等等,这很容易助长部分学生的骄娇二气,也不利于对MBA“职业道德”的培养。
◎点评:就像中国几乎鲜有受过学术训练的高级经理人一样,在商学院,同样缺少受过西方培训的学术界人士,即那些能教授西方经济学、战略或领导能力课程内容的人,以及那些能用西方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讲课的人。传统知名MBA商学院已积累相当多本土案例,改变了案例大都来自西方企业的情况。但新增的MBA院校刚起步,能否实现大量的案例教学,还有待评估。
2
教材
案例 不买教材难得高分
来自北方的大学生小乖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在全校的通选课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指定教材,大家也都是自由参考老师建议的一些资料。但是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发现了,只要没有买该老师写的该课程的教材,就很难得到高分。道理很简单,很多答案都是以该老师的书本为准。比如一门叫做世界文化遗产的课程,虽然老师说自愿签名购买教材,但是没有在名单上签字的同班同学,明显地得分要低很多。让小乖很郁闷的是,自己花钱复印一本教材要比买一本原版的教材省很多钱。
◎点评:变着法子让学生购买自己写的书,除了增加一点自己署名书的销量,还有其他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更值得气愤的是,有些著名的教授往往刚愎自用,惟自己的推理为唯一标准,实在是大学的耻辱。
3
设备
案例 小型IT培训机构竟用淘汰电脑
一些面向就业领域的软件工程师培训,有些机构的教学设备居然是利用网吧淘汰的机型供学生学习操作。番禺区一家小型的IT培训机构面向农民工开展计算机培训,有些电脑的硬件用的是网吧已淘汰的机型。
◎点评:欲先工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般情况下,合同里面也不会明确地标出实习设备等事项,所以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4
宣传
案例 名校培训原来是外包
去年12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修班学员于博将清华大学告上法庭的案子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于博是沈阳某公司高管,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该“总裁研修班”每期时长10个月,每两个月授课一次,实际共学习24天,学费3.9万元。招生宣传资料称,采取6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包括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等。3月份开课后学员们却发现,校方原来承诺60人的小班授课变成了170余人的大班;而且直到11月份,林毅夫、胡鞍钢等这些名家一个也没有出现。
◎点评:这种名不副实的宣传伎俩,有时候并不像上面的案例这么明显。或大或小的夸张,有些时候并不足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违约,事后的维权成本也极其高昂。部分培训机构也都看准了这一点,诸如打着清华北大之类旗号的培训,十有八九,跟北大清华没什么关系。名义上是合作办学,实际上都是外包公司的独立运作。
5
服务
案例留学中介“造假”不是帮忙
时下各大留学中介机构留学展正在举行,其中不少家长在咨询时会遇到自己的资金或者某些证明不够,但是中介结构为了签单而隐瞒或者允诺通过合理途径帮忙进行改造,其实这样一来形势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现在变成了“帮忙”与“被帮忙”的关系,如果你被拒签,中介费他也可以照收,或是部分照收。一旦签证侥幸通过那便是“皆大欢喜”。但你在国外的风险,中介可就不管了。
◎点评:留学机构的造假,往往是学生与中介机构的“合谋”,由此看来,并不一定就是中介的不诚信,而更是学生的不诚信。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为自己以后在国外的生活埋下定时炸弹,有的是以后不能获得移民机会。更重要的是,对留学者和国家的诚信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
BBS
有空可钻并且很成功地钻,在教育行业来说,要比普通的消费品行业更为严重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规范也是少得可怜。如果诚信危机在教育里面蔓延,最受影响的是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过早接触到这种不诚信,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罪过么?
———河北某网友315留言
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讲求发展速度的社会里,所以目前英语培训市场中的很多学校是追求学习速度的“速食”学校,而教育并不是一个以速度决定成败的行业。而且现在很多英语学校推出的自由学习计划,导致学生只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习的效果不言自明。
———国内一著名英语培训机构负责人在分析自身行业弊病时如是说
考研培训,公务员培训,与其说是市场催生的新生市场,不如说是畸形的教育体制下衍生的教育行业的怪胎。首先,它的培训是基于“潜规则”的,也就是说根本拿不上台面,第二,政府也不可能禁绝,因为它的市场异常广阔。
———本报记者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郭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