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12784786位访客
登录  
  详细内容  
此文章原创:胡言天下事

 

 

培训门暴露了继续教育的潜规则

 

于博状告清华所引发的“培训门”事件已经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了。不管于博的官司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次状告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至少揭开了一个盖子,让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都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几年来掀起的天价培训热潮。
       诸如于博所参加过的“EMBA高级研修班”、“总裁研修班”这类“培训”打从一开始出现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主办方很敏锐地看到了这类培训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接受培训的绝大多数学员也都十分乐意花上一点钱轻而易举地为自己买来一顶“文化人”的帽子。也就是说,从EMBA教育在中国正式出现开始,这种打着“培训”或者“研修”的教育方式就已经形成了诸多的潜规则,收费的和交费的都很清楚这种“培训”或者“研修”意味着什么。
       因为有人愿意花钱买文凭,才导致了这类“培训”或者“研修”的日趋火爆;因为有人愿意花钱买文凭,这类“培训”或者“研修”才会迅速地演化成一种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而一旦将教学活动定位在商业行为这个层次上,一切商业运作的手段就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以“名师”、“名校”做虚假广告类似于聘请明星代言产品,加盖名校钢印的结业证书则无异于一瓶“宫廷玉液酒”。参加培训班的总裁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商界精英,不会不知道这广告和实际产品之间的差异,也不会不掂量那高昂学费的实际效益:有几个明星真正认真地用过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喝“宫廷玉液酒”的人又有几个看中的不是“宫廷”二字?
       所以,这种以谋取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培训班一开始就是为迎合一些人对文凭的特殊需要而开设的,根本就没有把教学质量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事实上,EMBA进入中国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即便是名校又能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能传授给那些交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学费的学员?即便真的有了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那除了学费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入学标准又如何保证学员能够有效地吸收这些货真价实的东西。说穿了,这类开出了天价学费的培训班一开始就是冲着一个“钱”字而去的;离开了“钱”字,这类培训班就失去了存活的接触。而另一方面,没有钱是不可能成为“学员”的,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数手里有了不少钱而急于进一步包装自己。所以,各类名校培训班的火爆只不过是一场周瑜打黄盖的好戏。
       现在,这场好戏被一个自称“准备培养自己管理上市公司的领导能力”的学员于博搅乱了。不论于博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来搅乱这场好戏,他的行动绝对具有积极意义:他至少让所谓的“培训”、“研修”中包含的潜规则浮出了水面。这不但将促使更多的希望借助于“培训”、“研修”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人在选择培训班研修班时慎重考虑,更有助于我们去深刻反思过去几年的所作所为从而使我们的继续教育逐渐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其实,作为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要真正面向中国的总裁们办好一个“研修班”并不难,一场严格的入学考试、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一份周密的教学计划再加上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足矣。关键的问题是愿不愿意去做,而愿不愿意去做则取决于在“钱”字面前有没有足够的定力。
       但愿于博的状告能够让“培训”减少一些商业的味道,增加几分学术的气息。
 
 

评论(0)  |  阅读(14144)  |  发表于 15:34



返回
“培训门”暴露了继续教育的潜规则

博状告清华所引发的“培训门”事件已经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了。不管于博的官司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次状告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至少揭开了一个盖子,让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都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几年来掀起的天价培训热潮.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141
    
Date » 01 七月, 2025    Copyright 2007 by My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