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门”揭示的是知识与金钱之间的肮脏交易
于博的一纸诉状推开了一扇紧闭的大门,让我们开始看到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推出的五花八门的“培训班”、“研修班”背后的一些事情。在于博状告清华之前,那些事情并不是鲜为人知,因为这些事情而引发的纠纷其实一直都在发生,只是于博的这次状告事件中的一些关键词强烈地震撼了媒体:清华大学、诈骗、工商管理EMBA……。于是,媒体间就充斥了一个新的词汇:“清华培训门”。
冷静地分析了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胡言想说一句话:尽管“清华”两个字很吸引眼球,但是“清华培训门”的焦点绝不应该是“清华”,而应该是“培训”。再说得具体一些,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个事件中揭示出来的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一种肮脏的交易。
我们不妨来分析几个例子,看看知识和金钱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首先看看正规的研究生培养。虽然质量正在走下坡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因为国家的学位条例有明确的要求,学校为了申请和保住硕士点博士点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所以尽管现在研究生教育也开始逐渐走向收费,但金钱的作用在这里几乎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基础课考试的分数和论文答辩的成绩一般是不可能用金钱买到的。这种情况下,知识在教育过程中是主角,成为了主角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有可能学到应该学的知识。
再来看看“工程硕士班”。“工程硕士班”的一般做法是企业和企业的员工 (学员) 给学校交上一定的费用后,学校组织一些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去企业授课,指导学员的论文工作,最后授予学员一个“工程硕士学位”。相对于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工程硕士教育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一教育方式面向的是那些大学毕业后没考研究生或者没考上研究生的工作人员。入学标准相对来说降低了,有时甚至是大幅度降低。这时金钱的力量开始显示出来:企业或者学员需要为入学交纳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学员的基础差了,教师授课或者指导论文显然就要因材施教,结果无疑就是教学质量的降低。而学员们如何对待这样的学习,恐怕也是值得探讨一番的: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是为知识而学习有多少人是为学位而学习?
最后来看看于博所参加的这个“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宣传材料上说,该研修班时长10个月,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次4天,结业后颁发盖有清华大学钢印的结业证书,可供相关学院的人事部门查询。于博已经把这个班的教学情况做了详细描述,不难看出:这个研修班的费用非常之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得了的;而相应地,这个班的教学质量则非常之差,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出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于博的万言书中提到的一个事实:老师布置的作业,160多个学员只有不到20人去做了,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别人替做的。而关于结业论文,于博则写了这么一句话:“不管是学员自己写的,还是抄的,请人代写的水平如何,……加上我的不超一半交了”。这多少可以看出大多数学员们的心态:到底他们参加这个研修班要的是知识还是证书?而面对持有这样心态的学员,教师授课的动力是来自一种传授知识的使命感还是来自一种金钱的诱惑力?
上面三个例子的对比很清楚地说明了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教学的质量和收费的多少是成反比的:在知识用少量的钱可以买到的时候,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金钱的光辉掩盖了知识的基本功能的情况下,金钱则成为了教育的追逐对象。
胡言写此文并不是想为清华大学推脱什么,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当越来越多的钱被用于购买知识的时候,我们购买的到底是知识还是披着知识外衣的光环?答案是很显然的。也正是因为答案很显然,才导致了今天“清华培训门”事件的发生。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尊严已经逐渐屈服于金钱: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了金钱可以放弃教育的宗旨。从受教育者来说,金钱已经让受教育的效果让位于受教育的结果:砸下去几千几万几十万人民币,只是为了一张用于炫耀的证书!
所以,“清华培训门”事件很值得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深思。或许,只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彻底消除金钱的力量,我们才能彻底杜绝“清华培训门”事件的再度发生。而在现阶段,彻底消除金钱的力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