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原创:荆楚网
转载此文章的网站:中安教育、新华报业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海越之梦的博客、前途网、四川新闻网
名校培训门事件为何早已见怪不怪
2009年02月12日16时28分 来源: 荆楚网
知名大学利用其品牌优势,在继续教育项目领域,将具体教学外包给企业或其他中间商,学校参与其利益分成。日前,北大继续教育项目中间商张家麟自暴内幕称,“就那么几天课,你收人家几万元,来授课的老师也不是傻子,要价自然也高。优质的老师有限,他们的身价在业内基本上是公开的。”(2月10日《燕赵都市报》)
名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早已背离其初衷,而成为一种搞创收的重要的手段。于博诉清华大学总裁班一案,是将早先这种学校、中间商坐享利润,学员花钱买证书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利益相关结盟打破了,但是他的打破换回来的都是大家都不高兴的局面。这背后的根源,一方面是这些知名高校每年虽然有国家的大量财政拨款支持其所谓一流大学的建设,但是这种名校面向社会高端群体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是各自小金库的收入,这样的收入最后用在了哪里,是从来不公开,不公布的。更为重要的是,国外的众多著名学府,其学校资金大部分是依靠众多知名校友对其母校的各种形式的回馈。而在这样的培训项目里,变成了一个愿意以名换钱,一个愿意以钱换证,大家各取所需。同时,能在这种面向社会高端人群开设的培训班里,认识更多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人是已经成为了众多学员的首选目标,而接受教育已成为次要选项了,所以这种培训班更像社交舞会,而这种质的演变,其实是学校与学员各自心照不宣的事,这是第二个方面。
那么,这种以名换钱,以钱换证的各取所需的模式,最后的受害者其实既不是学校,也不是学员,更不是被邀请来的众多大师级人物,而是无形的大学精神。大学,当它自己过多地参与到这种成本小、收益大的商业市场行为,无形中大学在推动着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社会不但既不会对大学产生尊重与崇拜感,也把学术、学者与金钱利益推向了更紧密地联合。
但是,如果我们单纯指责名校办高端培训班圈钱的行为,并不能触及事件的根本。因为,在这起名校培训门事件中,我发现有谁缺位了,那就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我国本来就是一个教育培训市场的大国,这个市场的蛋糕的很诱人的。但是,如果政府不起到对这个市场应有的监管职能,那么必然会造成混乱。针对各级各类培训市场,政府应当出台一个对于此市场的准入、评估、监督、审计、效果反馈等这些关键环节的一个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个法律与制度的保证,培训市场的这些豆腐渣工程,既砸了自己的市场饭碗,也伤害了别人。(王海越)
编辑: 李其平
评论(0) | 阅读(8764) | 发表于
13:48
返回
名校培训门事件为何早已见怪不怪
知名大学利用其品牌优势,在继续教育项目领域,将具体教学外包给企业或其他中间商,学校参与其利益分成。日前,北大继续教育项目中间商张家麟自暴内幕称,“就那么几天课,你收人家几万元,来授课的老师也不是傻子,要价自然也高。优质的老师有限,他们的身价在业内基本上是公开的。”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3/18
Number of Views: 8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