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原创:民主与法制时报
私企老板状告清华“总裁研修班”
[ □本报记者 李梦娟 发布时间:2008- 12-08 15:46:27 不得不说 ]
私企老总将清华大学告上法庭,称其“总裁研修班”授课内容与其宣传严重不符。此后,清华大学发布声明,表示并不存在不实宣传,否认其将研修班承包给个人。
如今,随着人们继续教育需求的增大,市场上相应产品也日渐增多,不少培训班都冠以高校之名。培训市场如何规范?值得思考。
名家授课、小班教学,这是某网站上清华大学一个研修班的招生广告,然而这些承诺并没有兑现。
1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被告席上是清华大学,与之对阵的原告是沈阳一家私企老总于博。
于博认为,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8期“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下简称总裁研修班),自2008年1月17日参加研修班学习后发现授课内容与其宣传严重不符。
于是于博将清华告上法院,要求清华大学继续履行培训合同,并拿出书面的整改规范方案;同时在清华大学发布招生宣传的网站、报刊及其他媒体公开道歉;赔偿其损失10万元。
在于博看来,10万元的赔偿只是象征性的,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让清华珍惜百年来的名誉。“我是商人,我知道,树立一个品牌不容易,但是砸一个牌子却很容易。”
名师的诱惑
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王明夫、阎学通、刘冀生……都是大名鼎鼎的专家。
某网站上清华大学总裁研修班的招生信息上罗列着12个知名专家的大名,他们是该研修班的授课老师。
名家确实有极大的吸引力,于博看到这条招生信息后,交了3.7万元的报名费。此前,于博也做过比较:“北大也有这么一个班,收费是3.2万,只办了两期。但清华这个班都办了27期,应该比较有经验,结果还是上了当。”
按照计划,“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于1月17日开班,直至11月16日结业。这期间,“共上6次课,每次4天”。
于博在开班那天就去上课,但校方告诉他还没有开班,“3月份才开班”,让他先跟着第27期的班上课。
3月,这个研修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学员们上课后发现,并不是像招生简章承诺的那样实行60人的小班教学,来上课的学生人数高达160人。
“第一次上课就感觉陷入了骗局。”研修班一位学员告诉记者,“好几百人一起上课。”此后该学员就没再去上课,因为自己也很忙。对于那堂课的教学质量,该学员表示,“还可以”。
“老师素质低、教学班型和课程整体设计随意改变、授课案例老旧、教学服务质量低下……”于博说,这些与招生宣传严重不符。“咨询公司的人也来讲课,讲了和课程不着边际的事,就是给自己做广告。”于博表示,他收到该“老师”四五次推销短信。
有学员开始不满,于博作为班长,起初还做学员的工作,让学员多些理解。最后于博也无法忍受,转而成为“闹事”的领头人。
直到5月中旬,研修班的老总们第二次上课,开始了他们的维权。学员们推举于博等4人为代表,与校方交涉,要求对研修班进行整改,兑现承诺。
于博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他们找不到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于是“分兵几路”,拿着名片见了老师就给,以此来换取院长的电话。但没有成功,于是让这些老师转告院长:学员的情绪很激动,请跟学员联系。
“问了几个人,都说院长马上就到,但最后来了院长助理。”于博说。
总裁的维权
起初,于博认为,院长助理陈肖庚并不能代表校方。于博不想和他交涉,但陈的回答却让学员了解了些内幕。
于博用带有录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与陈肖庚交涉的过程。陈肖庚坦承,学院已经感觉到这个研修班的教学质量在20多期以后“有所滑坡”。
2005年以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项目“外包”给了张中朝,他也是总裁研修班的组织者。
陈肖庚还表示,学校发现教学质量下滑后,“也曾经多次警告过他(张中朝),说你要控制质量,如果这样下去,迟早不让你干了”。
于博告诉记者,招生宣传上所列的12个知名专家,至今只有刘冀生老师一人来上过课。
关于师资及教学质量,陈肖庚向学员解释,请老师是看价格的,“有的老师贵,有的老师便宜”。陈并不否认这一期研修班请的老师“都比较便宜”。
“不排除张中朝的利益最大化,你想一天5万块钱的老师和一天5000块钱的老师,要差10倍。那么他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我们假设他做了,出现了教学质量不好的情况。”
交涉过程中,陈肖庚决定,张中朝不再介入总裁研修班,其工作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金融培训中心主任秦宝波接手。
在学员的要求下,校方很快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答复。
5月17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陈肖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了“关于二十八期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学员问题的答复”。
校方答应进行补偿、大班改小班、允许学员按照学校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全额退费等相关事宜。
至此,总裁们和校方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总裁们的维权似乎取得了胜利。然而,维权之后,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总裁们所预期的那样。
11月20日,总裁研修班第三次上课成了检验校方承诺的试金石。在于博看来,经过维权,第三次上课比前两次有所进步,但还不能达到招生承诺的标准,依然没有看到名师的身影。
于博表示,此外,在退学费的问题上,校方和学员又产生了矛盾。学校要求学员提供报名时开具的发票才能退费。“一月份交的费,发票都走账了,过了几个月能把票撕下来吗?”于博表示这不符合公司的财务制度,不过“还真有把发票撕下来退费的”。
至于有多少学员退费,于博表示他不清楚。总裁研修班的一位学员表示,自己退了全款,而对于上研修班的这段经历,她不愿多说,“都过去了”。
公堂之下
12月1日,海淀法院审理了于博诉清华大学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法院没有当庭宣判,媒体的报道却紧随其后。
第二天,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一些网站媒体报道“沈阳私企老总状告清华大学招生欺诈 索赔10万”的严正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声明》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贯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对个别评估持续低分的教师,一般不再邀请上课。”“事实上,于博一方面状告我院教学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在该班的学习,坚持不肯退学,其矛盾的言行无法解释他对该班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此,于博回应:“不是我不愿意放弃,而是既然当了班长,就要代表学生交涉。”“我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清华。”
关于招生宣传上那12名主讲专家,《声明》表示,“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项目”第28期的招生广告凡经继续教育学院审批通过的,从未列出过主讲专家名单,也从未做出具体主讲专家的承诺。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从未进行过虚假宣传,所有对外发布的招生广告均经严格审查,并在继续教育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发布。”
实际上,总裁研修班的招生信息不仅仅出现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的官方网上,同时现身其他多家网站。
于博表示,网站上的招生宣传他已经做了公证,“网站上交纳学费的账号都是清华的”。
于博的代理律师邬宏威告诉记者,如果真像清华所说的那样,网站发布的信息并未经过清华的授权,“我们可以以诈骗为由,向网站提起刑事诉讼”。
有知情人士说,那些网站与清华都有合作关系,他们代清华招生,从而获取回扣。
于博和清华大学对簿公堂之后,清华除了发表《声明》以外,没有更多的声音,相关人士也都保持沉默。陈肖庚告诉记者,法院的判决还没出来,学院已经公布了《声明》。后来接管总裁研修班的秦宝波也表示,法院判决后再说,到时候清华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引起争议最大的则是清华将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项目外包给个人,此说最先出自陈肖庚之口。
但清华的《声明》否认了该说法:“将该项目‘承包’给个人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所举办的部分教育培训项目有合作单位,但是所有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均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外包,于博说,他有陈肖庚的录音为证。
培训市场中的清华
清华的继续教育究竟有没有外包?知情人刘宇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在教育培训市场,清华是个后来者。最开始,清华用教育大学生的那套方法来做高端教育培训,结果失败了。
“后来(清华)请了能人来改革,那时候的领导是很有魄力的。”刘宇说,通过合作方式多元化打破了原有体制制约,用更灵活的方式引入了先进的机构。“清华的高端培训全部是从外包开始的,后来学到了经验,现在在慢慢地取代外包。”
刘宇认为,清华的继续教育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是清华一点一点的努力,把巨大的利益分给别人才学会了几招,这是个艰难的过程。”
让刘宇感到遗憾的是,清华和先进的培训机构合作后,获得了原始积累,同时也产生了“官僚思想”,以老大自居。“优秀的老师、资源离去,最后出现的结果是客户不满意。”
对于这一点,于博深有体会。实际上,于博并不是第一次在清华报班。2004年,他参加了清华的“钢铁产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以下简称钢铁研修班)。于博表示,钢铁研修班的问题也很多,“但总得来说也可以忍受”。
“那会儿上课的老师有水平,但不认真。”和学校沟通后,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不少。“课讲得特别好,听得我都不舍得走,我六点半的飞机,下课后拿着包直接打车去机场。”于博说。
钢铁研修班还请来了著名专家郎咸平,在课堂上,于博还向郎咸平请教了有关商业模式方面的问题。
钢铁研修班的另一名学员告诉记者:“学校管理得也很严格,如果不交论文或者经常旷课也不能结业。到现在还有好多人没拿到结业证。”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但怎么越来越倒退?”于博有些不明白,“不管是外包还是怎么样,只要能管理好就行。现在为什么收费越来越多,课越来越差?”
知情人士表示,有些学校挣了钱后,起初和他们合作的老师,都比较有名了,身价也上去了。但聘请老师的价格却没有相应的上升。
总裁研修班的一位学员告诉记者,他参加过很多高级研修班。“去得多了,感觉都差不多。我一个同学就搞这样的培训班,请的老师都是给钱就上。”
目前,培训市场有琳琅满目的高级培训班。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培训班,虽然都冠着名校的牌子,但在实际操作上,具体代理前期市场研究、宣传、招生、班级管理等事务的,基本上都是与高校合作的咨询公司,名校大多只出校名,或者仅负责师资和场地安排,其余全部“外包”给了代理咨询公司。但也有人认为,外包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业内人士表示,原来人有钱了会去吃、去玩乐,而现在能把钱用于教育投资,是进步的。“对培训事业本身,应当更加珍惜现在的环境。”
该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政府做出政策,维持业内秩序以外,更重要的是客户制约培训方,形成制衡机制。“从这一点看,于博打这场官司是件好事。”或许这件事情能促使清华走向完善,使培训市场更加规范。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