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班”的得与失
——于博状告清华大学总裁班引出的调查之二
日期:2009-03-13作者:万润龙来源:文汇报
沈阳博宇集团总裁于博花3.7万元钱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的学习,发现招生广告中承诺的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并未到场授课,于博以涉嫌“虚假招生宣传”把清华大学告上了法庭。此案的一审虽然以于博的败诉为结果,但这场官司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详见本报今年2月26日第六版报道《名校光环背后的交易》)
透过这场官司,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众多的“总裁”们明知高校“总裁班”挂羊头卖狗肉,却依然趋之若鹜;而主办者也明知总裁们不是省油的灯,很难管理,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依然弄出无数个“总裁班”来。据记者粗略估算,全国以各高校名义创办的“总裁班”、“精英班”等培训班的数量已不下10万个,参加培训者远在百万人次以上。
这是一个涉及上百亿元的大市场,从形成、发展到眼下的产销两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而由此引发的得失问题更是值得评说。
产业链上人人分杯羹
“总裁班”的红火离不开名利二字。有太多的人从中获取了名利。
请看“总裁班”的“产业链”:产业的最上端自然是高等院校,它们是“总裁班”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向下是各类培训班的主办者,他们或是高校的教职员工,或是高校之外的各类机构,他们实际掌控着招生计划、成本控制和利润分配。再向下是各类代理,包括招生代理、广告代理、课程设计、宣传策划、法律顾问、管理公司、旅游帮办,等等。各类代理的任务是把培训班的声势搞大,力求把更多的“总裁”、“精英”忽悠进培训班,他们则按人头或方案数分账。与这一层面平行的则是授课教师。“总裁班”的日趋红火和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使培训教师的报酬也水涨船高,一些高校的名牌教授三小时左右的讲课费已经高达数万元。产业链的最下端自然是付费的主顾。尽管高校培训班的学费年年看涨,最高的EMBA班收费高达数十万元,短期的“总裁班”也在1万到数万元不等,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砸钱。
除了末端的付费者,产业链上的其余各个环节都是获利者。据记者了解,培训班报名者一般会把学费打入指定的高校账户,钱一到账高校相关部门就会按合同约定的比例截留,剩余部分交付给培训班的承办人,由承办人再去分配。巨额利润使众多食利者把高校培训产业如滚雪球似地越做越大。
付费的总裁、精英们收获的则是“名”——记者看到许多老总的办公室橱窗内有三件展品:高校结业证书、“总裁班”师生合影、一套或多套高校教材。如今的企业家已经把参加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培训当作自己的身份象征。为了这个身份,他们花钱不会吝啬。当然,参加“总裁班”、“精英班”的另一重要意图,就是结交老板或官员,使自己成为这个群体网络中的一员。
失去的不仅仅是声誉
然而,由于诸多高校对“总裁班”、“精英班”的疏于管理,导致了这类培训班的先天不足。在于博状告清华大学案曝光之后,人们断言这类官司会越来越多。而高校培训班“挂羊头卖狗肉”的现状,已经使我国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同步受损的还有已经诟病不断的大学精神,以及中国企业家、国家公务员本应具备的不图虚名、求真务实的作风。
至于那数以百亿计的培训班学费落入了谁的腰包,收益和分配是否符合国家的财务法规,有多少钱进入了腐败的通道,收益过程中是否有偷漏税收的行为,以及那些忙于“走穴”的教授们在大把大把捞钱的过程中,是否稀释了自己本职的本科、研究生教学的质量,等等,诸多问题尚待查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高校的培训产业,存在着太多的法律盲区和管理盲区,清理和整治已成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万润龙
评论(0) | 阅读(14274) | 发表于
15:31
返回
文汇报刊登:“总裁班”的得与失
沈阳博宇集团总裁于博花3.7万元钱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的学习,发现招生广告中承诺的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并未到场授课,于博以涉嫌“虚假招生宣传”把清华大学告上了法庭。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270
|